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人物是谁

范氏逃亡的时候,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,想把它背走。但是,这口钟太大了,不好背,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。谁知,刚砸了一下,那口钟就“咣”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。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,来把钟夺走了,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。厌恶(恐怕)别人听到,可以;但怕自己听到,就很荒谬了。


注释

范氏之亡也: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,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,逃在齐国。

亡,逃亡。

钟:古代的打击乐器。

则:但是

负:用背驮东西。

锤(chuí):槌子或棒子。

况(huàng)然:形容钟声。

遽(jù):立刻。

悖(bèi):荒谬。

恶(e):害怕。▲

掩耳盗铃人物是谁 扩展

掩耳盗铃人物是一个小偷。

掩耳盗铃是一则捂住耳朵偷钟的寓言故事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

晋国的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,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,想要把它背走。只是钟太大,没法背。

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,这样钟发出了况况的声音起来,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,和他来抢夺这只钟,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。害怕别人听见,很正常;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,那就太糊涂了。

掩耳盗铃人物是谁 扩展

问题:掩耳盗铃人物是谁?

答:偷钟的小偷

掩耳盗铃,是一则汉语成语,出自战国·吕不韦等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。该成语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,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,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。其结构为连动式,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

掩耳盗铃人物是谁 扩展

掩耳盗铃说的是一个去范氏家偷盗的小偷。掩耳盗铃:原为盗钟掩耳,为一中国成语,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,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,比喻自己欺骗自己,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。出自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里的一则寓言故事,原文为盗钟,后来钟演变成为铃,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。近义词:自欺欺人、弄巧成拙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888-888-8888

在线咨询: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admin@zlbyc.cn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